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德国教育动态 >

教育能力框架– 一条通往教育可比性的不平坦道路

发布日期:2011-02-15  浏览数:2792  信息来源:
 
 
2000年欧洲开始制定全欧统一的教育能力框架(Europaeischer Qualifikationsrahmen)。当年3月欧洲委员会在里斯本确定了把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同时把教育体制现代化定义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决定性一步。2002年欧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为实现此战略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行程表,即在2010年前要使欧洲教育体制的质量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2005年欧洲委员会在布鲁塞尔通过了欧洲教育能力框架,该框架把知识与技能分为八个等级,旨在使各国教育在全欧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增进人员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促进欧洲各国内部不同教育途径之间转接。各成员国的任务是在2010年前完成本国教育能力框架的制定工作。
2007年德国成立了一个联邦-州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德国教育能力框架的制定工作,该小组的成员有联邦教育研究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工会、资方代表及教育专家。第一份教育能力框架草案于2009年正式对外公布,然而却于2010年意外地未获所有参与制定工作的机构通过。虽然无人质疑德国教育能力框架的意义,不过各利益集团还远远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比如职业行会和工会批评目前德国教育能力框架的能力描述没有注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等值关系。“对我们来说一个核心问题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也应该可以达到最高能力等级,即使他从未上过一天大学”,德国工会联合会理事赫尔曼·奈尔斯(Hermann Nehls)强调说。能力等级表中第六、第七、第八这三个最高等级不应只留给学术人员。
学术界代表则抱怨德国教育能力框架中的学术能力没有得到适当体现。德国高校协会主席贝恩哈特·凯本教授(Prof. Dr. Bernhard Kempen)表示,“虽然学术和非学术教育之间具有原则性等值关系,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们的异样性”,目前的教育能力框架只会通过后门抹杀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差别,使高校面临一批新的群体。
学术评议会对此看法比较温和。“我们支持此项教育政策手段所追寻的意图和目标”,学术评议会主席彼得·史特罗施耐德教授(Prof. Peter Strohschneider)如此表示。“如果我们不仅仅要把欧洲建设成一个经济政治体,如果我们要实现自由流动,那么欧洲各国的用人单位必须能够清楚地了解某一文凭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含量,对这种知识和技能的认定应与其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脱钩。鉴此,学术评议会认为有必要使德国学校、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文凭和执业证书所内涵的能力更具透明度,提高其可比性,这非常有意义。”
联邦职教研究所在2010年年底公布的一份声明中强调,德国职教传授的不少技能在欧洲其它成员国家都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因此在制定教育能力框架时要避免把德国职教技能定位过低。
总而言之,欧洲教育能力框架的制定工作虽然还会引发不少的争论,但前景是乐观的。联邦职教所预测,2011年德国教育能力框架的制定工作将会取得进一步发展,“从2012年起相关教育领域颁发的证书上将会注明欧洲教育能力框架/德国教育能力框架相应的等级”。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