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通知公告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17年度人才招聘公告

发布日期:2017-07-20  浏览数:5930  信息来源:
 
一、学校介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在内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承担“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滨海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校园内林木花草郁郁葱葱,楼群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清新,生活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现有全日制统招在校本科生993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90人;教职工82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93人,专任教师548人,专任教师中获博士学位者占65.3%。
更多学校简介见http://www.neuq.edu.cn/xxgk1/xxjj.htm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诚邀海内外优秀学者加盟!
二、人才类型及待遇

(一)高层次人才
单位:万元
人才类别
应聘条件
年龄及其他要求
安家费
科研启动费
配偶安置
年薪
理工类
人文社科和经管类
A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
(三)经学校认定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其他人才。
要求聘期内全职在校工作,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
400
2000
500
解决配偶工作或支付生活补贴
150
B
(一)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
(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四)“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五)经学校认定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其他人才。
要求聘期内全职在校工作,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
160
1000
500
70-100
C
(一)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二)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
(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
(四)“长江学者”青年项目入选者;
(五)“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六)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
(七)经学校认定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其他人才。
要求聘期内全职在校工作,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120
300-600
60
D
(一)优秀学术骨干教授;
(二)经学校认定与上述人才水平相当的其他人才。
要求聘期内全职在校工作,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80
100-200
35
其他:1、学校为引进的人才提供为期1年的过渡性租住住房或2000元/月的租房补贴。2、学校原则上解决引进人才配偶的工作。对不解决工作并且未能就业的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配偶,统一按照秦皇岛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按月支付其生活补贴,最多不超过3年。

(二)专任教师
1、年龄要求
硕士应届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26周岁,博士应届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副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教授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2、学术水平要求
补充教师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1)博士应届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学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
(2)副教授及以上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所取得的成果在各学院(部、中心)本学科同岗位同年龄段教师中位于前列,或研究方向及成果等为学科专业建设所急需。
3、学历学位要求
(1)补充教师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2)补充教师的学历一般应为全日制学历,其中:
a.对于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补充教师各学历阶段均应就读于国(境)外知名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或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在世界一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其本科毕业院校可适当放宽。
b.对于一般学科,补充教师的起始学历原则上应为统招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一批录取。
c.外语、体育等学科可在国内专业院校学科优势较大的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中遴选补充。
4、外语水平要求
能够熟练应用外语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在国(境)外学习或工作两年以上的人员,可视为外语水平达到要求。
b.外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或小语种四级及以上水平,或参加考试并取得TOEFL(90分及以上)或GRE(1200分及以上)或IELTS(6分及以上)的成绩,或取得BFT(A级)或PETS(五级)考试合格证书。体育等学科补充人员的外语水平可适当放宽。同等条件下,优先补充有国外交流、学习、工作经历的人员。
 
 
 
 
 
 
 
 
5、待遇
单位:万元
类别
安家费
科研启动费
年薪
其他说明
理工类
人文社科和经管类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0-80
50-100
30-70
20-30
特别优秀者可参照《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修订)》相关待遇及考核办法执行。
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海外优秀博士、博士后
12-30
10-50
5-30
15-20
特别优秀者可参照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相关待遇及考核办法执行。
博士后出站人员及博士毕业生
12
3-10
享受校内二级讲师的岗位津贴
特别优秀者可参照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海外优秀博士、博士后相关待遇及考核办法执行。
(三)优惠政策
1、对于学校急需且特别优秀的人才,学校将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在待遇和工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2、学校鼓励引进学术团队,特别是能够填补学校学科空白的高水平团队,并将相应地加大经费支持强度和其它方面的支持力度。
3、学校鼓励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切实需要,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其他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其工作任务,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校领导小组审议后报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决定。
三、年度用人计划
(一)专任教师
部门
教研室
招聘人数
专业
研究方向
要求
联系方式
经济
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研室
2
本、硕、博所学专业为经济学科
世界经济或者国际贸易
博士
贾老师 0335-8055679
 jiaweiping1@163.com
管理
学院
会计教研室
3
会计或者审计
会计或审计方向,国际会计研究方向优先考虑
博士
杨老师 0335-8058730
 7202643@qq.com
行政管理 教研室
1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险、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
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物流管理、科普等相关领域公共政策或产业政策研究者优先考虑
博士(教授可适当放宽)
工业工程 教研室
1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专业相关专业
物流管理、健康服务科学等相关研究者优先考虑
博士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研室
1
电子信息工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与部署技术,认知无线电技术、模式识别等
博士
刘老师 0335-8056360
 liujm@neuq.edu.cn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
2
计算机应用
互联网体系结构
博士
控制工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研室
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及相关专业
 
博士
董老师
0335-8052425
dongshengnan1989@126.com
机械工程教研室
3
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
 
博士
自动化教研室
1
自动化及相关专业
 
博士
车辆工程教研室
3
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
 
博士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
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相关专业
 
博士
语言
学院
英语专业教研室
3
英语语言文学
语言学、翻译、英美文学
博士或
教授
吴老师 0335-8071652
 beijing203@126.com
日语专业教研室
1
 
 
教授
研究生外语教学部
3
英语语言文学
语言学、翻译、英美文学
教授
数学与统计学院
专业设置详见学院网站:
http://stxy.neuq.edu.cn/xygk/xyjj.htm
副教授及以上
孙老师
0335-8065397
sunfuquan@neuq.edu.cn
资源与材料学院
专业设置详见学院网站:
http://zycl.neuq.edu.cn/info/1167/1604.htm
副教授及以上
罗老师
0335-8047760
luoshaohua@neuq.edu.cn
实验教育中心
 
1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数据库开发或网络开发及相关方向
博士
盖老师 0335-8071653
 8956185@qq.com
(二)其他
1、应聘人员除须满足招聘信息的基本要求外,还须符合应聘学院(部、中心)要求的其他条件。
2、高层次人才、优秀副教授及优秀教授不受以上用人计划限制。
四、应聘程序
(一)学校制定并发布人才引进总体计划。
(二)拟引进人才向学院(部、中心)、人事处提交申报材料。
(三)学院(部、中心)对拟引进人才进行综合考察,对于专任教师通过组织面试、试讲等形式进行考察,对于高层次人才,须对其个人要求、预期工作目标等进行论证,最后将考察、论证意见报送人事处。
(四)组织拟引进人员体检,合格后由人事处上报校领导小组。
(五)人才引进意见经过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审议,由分管人事工作校领导签批并公示无异议后由人事处为拟引进人才办理来校手续并签订有关协议书,各学院(部、中心)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事宜。
五、人事处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rczp@neuq.edu.cn
联系人:赵老师   王老师
联系电话:0335-8051790   0335-8051657
更多招聘信息请关注公众号“NEUQ人事处”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