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2015年度德国教育科研大事记

发布日期:2016-01-13  浏览数:7029  信息来源:JYC
 
2015年是中德教育科研合作成果丰硕的一年,两国政府成功签署《关于共同举办2016 中德青少年交流年的联合意向性声明》;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教创新科研、中德校友网建设等多个领域合作取得突破;德国政府发布首个《教科研合作中国战略》;近4万名中国学生学者在德学习和研究,超过8100名德国学生赴华留学。
为帮助各位奋斗在中德教育合作战线上的同仁全面回顾、梳理和审视过去一年间德国在教育和科学领域的重要事件、政策和举措,更好地谋划新一年中德教育合作,驻德使馆教育处特别编撰了《德国教育动态信息特刊——2015年度德国教育科研大事记》,以飨各位同仁。
 
2015年度德国教育科研大事记
(一)        德国联邦政府修订《科学短期合同法》。修订法案的目标是重新建立高校短期和长期岗位数量上的平衡:如增加长期岗位数量;保证高校年轻教师、科员人员和博士生与学校签署的工作合同时长与其参与研究项目或攻读博士学位所需时间匹配等。此法修订的背景是,在高校工作对德国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显著下降。据德国时代周报针对7000名在高校工作的奖学金生、科研助理、博士生、博士后及青年教授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81%的年轻科研人员考虑离开高校。原因是:在高校从事科研工作前景不佳。当前德高校16万科学工作人员中,90%按照2007年生效的《科学短期合同法》与校方签订短期聘用合同,且大部分合同期限不足一年。仅约8%能获得长期的教授职位。
(二)        德联邦政府通过《劳动技能认证法》修订案。此举将进一步简化对外国取得的职业资格在认证手续,并符合欧盟职业认证准则的最新规定,如认证过程的电子化处理等。根据此法案,德联邦教研部将投入220万欧元,实施一项名为“Prototyping Transfer”的新项目,采取简化程序认证外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三)        德联邦政府通过的《高级培训资助法》(AFBG)修订案。该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对本科毕业生参加高级职业培训的资助力度。在师傅助学金(Meister-BAföG)”计划内,将本科毕业生参加师傅(职业资格)培训或类似进修的最高培训和考试费用资助从10226提高到15000欧元。《高级培训资助法》(AFBG)最早于1996年通过,迄今已为170万人参加职业培训提供资助。
(四)        德国博士学位授予权扩至应用科技大学。20151026,巴登符腾堡州科教部长宣布批准10个综合性大学与应用科技大学(HAW)合作培养博士的项目,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可作为博士生由这两类高校联合培养。1126,黑森州通过新的高校法,正式允许州内科研实力较强的应用科技大学独立颁发博士学位。此前,德国只有综合性大学拥有颁发博士学位的权力。
(五)        德新一批民办高校(11所)获科学评议会认证。11所高校来自柏林、不莱梅、多特蒙德、斯图加特等地。从2001年至今,共有83所私立高校获得了德国科学评议会的初次机构认证,37所获得再认证,9所未能通过认证。
(六)        德联邦教研部发布《中国战略——与中国研究、科学、教育合作战略框架》。这是德联邦政府针对教科研国际合作发布的首个国别战略文件,确定了20152020年期间德国在相关领域开展对华合作的政策框架。战略的核心命题任务由9个行动领域,35项重点措施组成,包含在德国形成更为广泛的中国能力,建立可持续的合作构架和科学家网络,打造德国参与机构网络和开展两国政治高层对话,优化德国学术和科研界参与中国合作的框架条件,推动人文社科领域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等。
(七)        德国大学生数量创新高。2015/2016学年冬季学期在德国高校注册大学生数量达280万,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万人,增长率为2.2%280万大学生中有三分之二在综合性大学学习,三分之一选择了应用科技大学。女大学生比例为48%
(八)        2015年开始,德联邦政府每年新承担约12亿欧元助学金(BAföG)经费。按照此前《联邦培训资助法》BaföG规定,学生助学金所需经费的65%由联邦承担。此举帮助联邦州每年获得的多余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九)        德联邦政府将推动建立终身教授制度。未来十年,联邦政府为终身教授制度(Tenur-Track-Professuren)建设提供10亿欧元专项经费。此前,联邦与各州就实施支持青年科学家发展的新举措进行了长期谈判,目标是在提高青年科学家职业道路的可预见和可计划性方面实现机制性变化。
(十)        德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提升。2014年,德国近300所高校与全球150个国家的约5000所大学开展有31000多个国际合作项目。过去10年间,德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2014年入学新生中外国学生达16.1%,比2005年增长13%
(十一)            德参加欧盟伊拉斯谟计划成绩喜人。2013/2014年度,约有40500名德国大学生和高校教职人员受伊拉斯谟计划资助赴海外学习和从事学术交流。其中,大学生36000人,比上一年度增加4%,学徒18000人,较上一年增加达12.5%,高校教职人员4500人,比上一年度增加8%。目前,有4500所欧洲高校通过参与伊拉斯谟计划来实现其国际化目标,其中德国参与高校超过350所。
(十二)            德国科研界领跑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在欧盟最新研究和创新框架项目——“地平线2020”资助计划启动元年(2014),3300家德国科研机构提交项目了申请,超过900个得到批准,获15亿欧元的欧盟经费资助。无论是从获批项目数量,还是从所获资助额度看,德国都在欧盟当中位居第一。欧盟成员国于2009年签订《里斯本条约》决定建设地平线2020计划,计划从2014延续至2020年,资助总额达770亿欧元,为全球最大。
(十三)            精英计划助推顶尖大学。20159月,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发布了最新一期资助统计图集Förderatlas)。图集显示,2006年起由联邦和州实施的精英计划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尖端研究。2011年至2013年,参加精英计划的45所高校获得了所有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中的四分之三。其中,位列排行榜中前列的是位于慕尼黑,海德堡和亚琛的大学;排位上升最大的是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目前排名第十。获科研资助经费方面有明显进步的是柏林工业大学,马尔堡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第三方资金在高校总体经费中的比例从2003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28%
(十四)            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2014年度在德国大学注册的外国学生数达301350人,超出上一年度19000人(7%),每9名大学生中就有1人来自国外。德国目前已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第三受外国大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按照德联邦政府目标,2020年,在德国际学生数将增加到35万人,同时,50%的德国大学毕业生都应具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
(十五)            德联邦政府强化尖端科研国际化。20156月,德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全球创新合作网络的建设工作,并委托独立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了11个尖端科研创新项目,涉及领域有生物技术、健康与医疗、光电技术、大功率电子、生物电子、飞行技术、材料与结构以及计算机软件等。被选定的项目将各获最多400万欧元的资助,用于尖端科研的国际合作。
(十六)            德高校经费支出创新高。467所高等学校(含公立、教会和私立高校)年度经费支出达463亿欧元,比上一统计年度增长2.9%,连续十年呈上升态势。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教学、科研以及大学医院病人治疗等三大部分,其中人员经费开支超过半数(266亿欧元,占57.4%)。
(十七)            德国科研经费投持续提升。2015年,德国联邦政府投入1490亿欧元科研经费(D&R),比2014年度增加2.6亿欧元,相比2005年增加了65%。德国联邦教研部是最大出资部门,投入达880亿欧元。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未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的科学研究,如数字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经济和能源、创新工作环境、健康、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主题。
(十八)            德企业界研发支出创纪录。德国企业在2014年的研发支出达到570亿欧元,比2013年增加了6.4%。其中汽车产业研发支出增长最为迅猛,投入达290亿欧元,比2013年增长约10%。德国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到2.87%。但仍未达到联邦政府设定的3%的增长目标
(十九)            德科研机构改革博士生资助模式。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从20157月起为新入选的博士生提供资助合同,以聘用工作的模式替代此前的博士生奖学金资助。该模式下,青年科学家们大都可通过资助合同获得半个标准科研岗位,每月获1750-1950欧元之间的资助,并在社会保险和科研自由方面得到更多保障。相比之下,博士生奖学金资助额约为1365欧元/月。此举实施后,马普学会用于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预算将增加40%,相当于每年5000万欧元的增幅。
(二十)            教学质量一揽子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实施。2016年起,德国境内156所高校将获得联邦共8.2亿欧元的经费资助,用以改善学习条件。2011年至2016年计划实施第一阶段中,有186所高校获得资助。之后,180所高校参加中期评估,最终有71所综合大学、61所应用大学和24所艺术和音乐学院通过中期评估,进入计划第二阶段。
(二十一) 经合组织高度评价德国教育。经合组织201511月出版的教育概览2015”显示,德国正在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职业课程中学习的学生有40%选择数学、信息、自然和技术专业(SERM),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26%。这表明,近年来德国大量致力于激发年轻人对科学、技术或数学等领域职业兴趣的教育政策产生了效果。
(二十二) 德国博士毕业生优秀率升高。统计表明,十年来德国几乎所有专业的博士生毕业成绩获得最优评价(summa cum laude)的比率都有所提升。其中英美文学、建筑学、电气工程以及管理学的博士毕业优秀率分别从21%、11%、22%以及22%上升到了27%、19%、26%以及48%。
(二十三) 德国成立工业4.0联合平台平台在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启动,由德国政治、经济、行业、科学和工会等各界共同参与建设,联邦教研部长、联邦经济部长、弗劳恩霍夫学会等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及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高管共同构成领导层。平台的目的是创造统一、可靠的框架条件,帮助围绕生产和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一体化的参与方利用数字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开展协作。
(二十四) 德联邦政府以未来城市为主题启动“2015科学年活动。倡议由联邦教研部牵头,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加。主旨是规划和设计人类友好的、具备生活价值的未来城市,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清洁空气、人口变化、就业、居住、交通、移民等现实性问题,举行数百场活动,寻求解决思路。活动经费总预算为600万欧元。此外,联邦教研部还将在未来数年对相关科研项目提供总额达1.5亿欧元的资助。
(二十五) 德联邦教研部启动应用科研支持计划—FH-Impuls该计划是德科学研究-应用科技大学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支持应用科技大学与当地经济界建立科研与创新战略伙伴关系。联邦政府将投入约1亿欧元,资助期限为8年。德政府对科学研究-应用科技大学计划的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1050万欧元提升至今年的4600万欧元,该计划框架下,有125所应用科技大学参与了约1400个科研项目,总资助额度达2.86亿欧元。
(二十六) 德加大博士研究生院建设力度。德国科学基金会(DFG2015春季批准通过对17个新设博士研究生院的资助申请,首期资助期(从201510月起)为4年半,总投入为7400万欧元。这17家新设博士研究生院领域涵盖社交媒体、生物多样性以及探测器技术等。目前,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博士研究生院达198家,其中国际博士研究生院有41家。
(二十七) 德国企业对工业4.0战略参与度低。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面向4500家德国企业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德国大多数企业对工业4.0”战略的概念及其所描述的数字化带给传统工业的机遇和挑战并不了解。只有18%的调查参与企业表示了解工业4.0”的概念,仅4%的企业针对这一战略计划或已实施相应的数字化项目。不同行业间也差别巨大:信息技术、通讯、机械制造和电气行业的企业中有近一半了解这一概念。总体看,企业规模越小,参与工业4.0”就越困难。
(二十八) 德国在欧盟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中居第4位。这一排位来自欧盟委员会(IUS 2015年)创新指数。欧盟产业研发投入指数也表明,德国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创新主体之一。这一排行榜主要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进行统计和排名。排行榜显示,欧盟有六个研发能力最强公司来自德国。大众汽车居于该排名首位。
(二十九) 德青年失业率创新低。欧盟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整体失业率为5.1%,其1524岁青年失业率为7.7%,在欧盟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若剔除正接受职业培训和非全职工作的人员,德国青年纯失业率为6.4%,仅高于荷兰(5.0%),丹麦(5.8%)和卢森堡(6.3%)。目前,欧盟青年的平均失业率为22.2%,情况最严峻的是西班牙(53.2%)和希腊(52.4%)。实现低青年失业率的重要原因是行之有效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
(三十)            德国17个职业培训新大纲从启用。17个培训职业分别是:1.自动售货机技术员;2.混凝土预制件技工;3.弓弩制造师4.皮革工艺师;5.小提琴技师;6.铸造机械师;7.木工机械师;8.蜡烛及蜡像技师;9.公证业务员;10.骨科矫正鞋匠;11.专利代理业务员;12.律师及公证助理员;13.律师专业助理;14.制衣工;15.裁缝;16.工厂消防员;17.石材技工。
(三十一) 德国学徒岗位供过于求。德联邦劳动署调查显示,2015年,平均每100位年轻人可获得103.7个职业培训岗位。但这并不表示所有求职者都有很好的接受培训的机会,因为大多数求职者都只愿意从事少数几类职业。此外,地区差异也很大,在柏林、北威州和黑森州,职业培训岗位供不应求;而在图林根州、梅前州、巴伐利亚州、巴符州和汉堡,职业培训机会则远远多于登记在册的求职者。
(三十二) 德国近百种职业劳动力不足。德国经济研究所(IW)近期发布了对20112015年德国用工情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德国目前有96种职业类型面临劳动力短缺。情况最严重的三大领域是:一、工程技术类职业,如机电一体化技师和切削加工技师等;二、传统手工职业,如暖气和空调技师等;三、医疗卫生领域,如老年护理和医院护工等,该领域的人员短缺职业多达20种。
(三十三) 超一万个外国职业资格获德国等值认证。2014年有13248个外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申请获德国完全或部分等值认证。其中来自欧盟内有10293个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申请,约占申请总量52%,其它的5016个相关认证申请来自欧盟以外其它国家,其中2667个来自亚洲国家。
(三十四) 德政府对中小学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据统计,德政府培养每位中小学生的年均经费投入增长到了6300欧元/人,比上年度增长了100欧元。其中小学生生均经费5400欧元,中学生7200欧元,职业学校学生4300欧元,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2700欧元。大部分投入用于教职员工的工资,合5100欧元/生。
(三十五) 德国将加强对尖子中学生的培养。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决定在联邦范围内出台统一的促进政策,为表现出色的中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鼓励特别优秀的中学生冒尖成才,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政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十六) 德联邦政府又认定七个电动汽车灯塔项目。柏林举行的全国电动汽车大会上,德联邦政府又认定了七个电动汽车的灯塔项目,包括由环境部资助的“3E多户住宅楼-自产、自消、电动项目、由教研部资助的系统集成多材料轻结构电动汽车项目等。至此,已有22个灯塔项目得到认定,覆盖驱动技术、能源系统和能源储存、充电基础设施和网络集成及电动方案、循环利用与资源效率、信息与通讯技术、轻量化等领域。
(三十七) 德国加强海岸带开发保护研究。联邦教研部宣布启动一项新的海岸带研究计划,以加强对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开发与保护。主要课题包括:减少对海岸带的资源消耗及生态系统影响;预测未来几十年极端天气情况;测量堤坝和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强度;测量判断洪泛区的数量和规模,针对海平面上升进行人口疏散;能源革命和航运量增加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及沿海生态体统的影响。项目,将在未来三年里得到600万欧元的经费资助。
(三十八) 世界最高的气候测量塔(ATTO)落成。ATTO塔高325,位于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由德国马普协会化学研究所和生物化学研究所与巴西联邦理工学院亚马逊研究所(INPA)和亚马逊州大学(UEA)联合投资84亿欧元,历时6年建设而成,旨在为温室气体排放量、陆地表面和大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实测数据。德联邦教研部与15个非洲国家的伙伴机构合作非洲西南部地区建立了100个气象观测站,用于开展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土地管理能力研究,帮助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培养非洲气候科研人才。
(三十九) 德国联邦政府开始自动驾驶汽车研究。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IAA)上,德联邦教研部长婉卡表示联邦政府将资助汽车自动驾驶研究,并在目前启动了一项耗资共五千万欧元的全新研究计划。车展上,婉卡部长将逾八百万欧元的第一项资助通知交付给了“autoSWIFT”项目组。
(四十)            德联邦教研部启动哥白尼计划。德联邦政府将投入4亿欧元,支持旨在推进能源转型的哥白尼计划。这项为期10年的宏大计划重点为:1、通过转变为如氢气这一能源形式来储存多余新能源;2、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截至2050年,德国政府天然能源消耗量比2008年减少50%;与1990年相比,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80%;在总能源消耗量中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至80%
(四十一) 德支持网络安全研究。联邦政府决定实施一项新的用于促进信息技术安全的研究框架计划——“数字世界中的自主和安全。该计划首次将跨部门的活动集结在一起,从而为公民、企业和政府开发更为安全的、创新的IT解决方案。到2020年,联邦教研部将投入约1.8亿欧元。该框架计划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四个领域: IT安全方面的高新科技技术、安全和值得信赖的IKT系统、IT安全的应用领域以及隐私和数据保护。
(四十二) 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高温。201512月,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建在格赖夫斯瓦尔德(Greifswald)的核聚变装置Wendelstein7x成功实现用氦气点燃磁场笼中的等离子体,并使其达到1亿摄氏度的高温。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索仿星型核聚变装置用于发电厂的适用性。装置的核心模块由50个超导磁体和高达3.5的磁线圈构成。该研究装置由德联邦教研部、欧盟和梅克伦堡 - 前波莫瑞州的共同资助。
(四十三) 德国科学基金会批准资助15个新的特殊研究领域重大专项(SFB)。17个项目将从20161月起获得为期四年、总金额达1.28亿欧元的资助。DFG资助的SFB重大专项达到249个,其中一个主题为跨模式学习的自适应、预测和交互Crossmodales Lernen: Adaptivität, Prädiktion und Interaktion)的专项由汉堡大学合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四十四) 德联邦教研部于11月启动新的儿童阅读支持计划。教研部将在名为开始阅读——读数的三个里程碑项目框架内对全德的5000个图书馆进行书目扩充。按照项目设计,三岁儿童的父母均可在当地图书馆得到一本适龄儿童的图书以及相关主题资料。
(四十五) 德联邦教研部发布两个针对难民融合的措施方案包。第一方案包侧重于帮助难民学习德语,了解其相关技能和潜力,并提供参与职业培训的机会。而第二个方案包则为难民进入大学学习提供咨询、语言准备和专业支持等。未来几年,联邦政府将为支持难民融入投入超过2.3亿欧元经费。
(四十六) 德国努力消除功能性文盲。德国约有750万功能文盲,他们虽然可以对单独的句子进行读写,但是理解——即便是很短的——文章确存在问题。为此,德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宣布未来10年为消除文盲的十年。BMBF将为扫盲项目提供达1.8亿欧元的经费,以对成年人学习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四十七) 德发展开放式数字教育资源。德联邦教研部在职业教育中的数字媒体计划框架下,每年提供1180万欧元经费,打造开放式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平台,帮助使用者分享和参与修改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材料,而不必担心侵犯版权。
(四十八)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成立90周年。目前,DAAD在全球设有15个驻外办事处、56个信息中心,在7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487名长期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建有160余个校友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交流资助机构。其在德成员单位涵盖238所德国高校。2014年,DAAD资助121116名学生和学者赴国外学习和交流,其中德国人72862名,外国学生和学者48254名。这一总数相比1950年(426人)增长了280倍。
(四十九)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主席访问中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主席库尔特(Brunhild Kurth)女士于810-15日应邀访华。期间,库尔特主席与教育部郝平副部长就如何更好促进中德两国青少年学生交流、加强汉语和德语在对方国家中小学的推广,以增进两国未来一代的相互理解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此,中德双方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交流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性声明》,约定开展学生双向交流、举办语言竞赛、通过奖学金项目为青年汉语老师提供进修机会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五十)            五位外国顶尖科学家获洪堡教席科研奖。今年5月,5名外籍顶尖科学家在柏林被授予德国最高科研奖—“亚历山大··洪堡教席奖。每位从事实验性研究和每位从事理论研究的科学家奖分别获得500万欧元和350万欧元的资助,获奖者中有4名女性,1名男性。
(五十一) 德国颁发莱布尼茨奖奖项以德国著名学者、通才科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命名。本年度,8位获奖科学家从136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将各获得高达250万欧元科研经费的资助。过去30年间,共有354人获得莱布尼兹奖资助。获奖主要领域是自然科学(109个奖项,占33%)、生物学及医学(96个奖项,占30%)、社会科学(73个奖项,占22%)以及工程学(50个奖项,占15%)。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