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区决赛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15-06-22  浏览数:2307  信息来源:
 

2015621日,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区决赛在图林根州萨尔茨曼外国语学校圆满落幕。由五家孔院和外语学校推荐的13名中学生选手参加了本次角逐。

萨尔茨曼外国语学校的Schmidt校长首先致欢迎词,并感谢驻德使馆教育处将今年的汉语桥比赛交由该校承办。图林根州教育、青少年和体育部部长克劳伯特女士为汉语桥比赛专门发来贺信。她说,举办汉语桥比赛,是萨尔茨曼外国语学校继孔子课堂设立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节日,希望代表德国队参加全球决赛的选手能像去年夺取冠军的德国中学生选手那样,继续为德国争取荣誉。

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教授在致辞中说,汉语桥比赛年年办,年年都有新面孔和新气象,说明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德国年轻人在学习汉语。而这与中德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都处在历史最好时期这一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2013-14年被确定为中德语言年极大地推动了两国青少年学习对方语言的热潮,2015“中德创新年2016“中德青少年交流年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德国孔子学院今年已经增至16家,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已经达到300多所,其中更有70多所中学将汉语设为选修课(一旦选修必须修满三年,不得中途退出)或者毕业会考科目,全德学习汉语的在校中小学生已经达到1万人。自2009年在德国开设汉语师范专业后,在汉学系注册的学生已超过3000人。目前,全德有3万多人正在学习汉语。

比赛分为演讲、国情知识问答和才艺表演三个部分。不少选手在演讲中分享了他们在中国游学的经历和与中国同学、中国家庭交往的故事,甚至不乏小鲜肉颜值爆表这类当前在中国十分流行的新词。有的选手比较了中国传统婚礼与现代婚礼的不同,表示想作中国式的新娘;有的选手在上海游学时了解到犹太人上世纪在上海避难的经历后,用小品的形式表现老犹太人重返上海时的情景,可谓新意迭出,精彩纷呈。

由慕尼黑孔院选送的纪菲娜身着中式旗袍,以一曲声情并茂的《挥着翅膀的女孩》打动了现场的观众和评委,获得一等奖。据了解,她已获得汉语水平五级证书(最高六级)。

 

 

由杜伊斯堡孔院选送的马克自比像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一样带来了庞大的亲友团,他的钢琴独奏《因为爱情》《爸爸去哪儿》如行云流水一般流畅。《爸爸去哪儿》更被视为送给现场父亲的父亲节礼物。他也同样获得了一等奖。

由萨尔茨曼外国语学校选送的莫丽丝与中国的吃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她以题为《你吃了没有》的演讲引起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一曲《万能青年旅店》唱得气定神闲,最终获得二等奖。

 

 

由海德堡大学孔院选送的娜塔莉,在深圳作了一年的交换生,为了让中国同学有时间陪她玩,主动帮同学做英语作业,那些美好的回忆催促着她要早日回到中国去。娜塔莉获得二等奖。

董琦公参为获得一等奖的两位选手颁奖。

获得一等奖的纪菲娜和马克将代表德国队赴云南昆明参加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争夺欧洲冠军和全球总冠军。获得二等奖的莫丽丝和娜塔莉将作为观摩选手赴云南昆明观摩比赛全程。

 

担任今天比赛主持人的是去年代表德国队获得全球总冠军的安丽丝和萨尔茨曼外国语学校的汉语助教李丽娟。

全体参赛选手和评委合影。

承办本次比赛的萨尔茨曼外国语学校(Staatliches Spezialgymnasium für Sprachen)系德国唯一一所以外国语学校命名的学校,现有学生410余名,约2/3为住校生,是全德知名的寄宿制中学。该校学生在校期间需学习四门现代外语,其中第二外语是一门非印欧语言,由六年级学生在汉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间选择一门。汉语自2002年成为该校第二外语,该校因此系德国第一所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及毕业考试科目的学校。目前学习汉语学生人数约100人。201110月,孔子学院总部在该校设立“萨尔兹曼外国语学校孔子课堂”。去年在昆明举行的中学生汉语桥总决赛中,由该校学生安丽丝与圣布拉辛中学的庞安童组成的德国队夺得了欧洲冠军和总冠军。

 

新闻链接:

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6/22/nw.D110000renmrb_20150622_3-03.htm

 

新华社: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22/c_1115684935.htm

 

国际在线:

http://gb.cri.cn/42071/2015/06/23/5311s5005170.htm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