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汉诺威孔子学院举办关于中德媒体的跨文化对话

发布日期:2009-10-29  浏览数:3083  信息来源:
 
       10月22日,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主办了一场题为“莱布尼茨与孔子”的中德政治与媒体跨文化对话。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嘉宾有下萨克森州前文化部长、前州议会议长Wernstedt教授、奥尔登堡市市长Schwandner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院连玉茹教授、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员邱震海博士、《明镜周刊》驻中国记者Lorenz先生、《世界报》驻中国记者Ehrling先生、德国《欧洲新报》总编陈茫先生和《明星》杂志驻中国记者Geiges先生,驻德使馆教育处公参姜锋应邀出席并发言。研讨会由德国资深电视记者、编辑及电影制片人Lutz Mahlerwein先生主持。我部分在德留学人员和来自国内的高校学者与100多名中德双方政界、经济界和媒体界人士参加了讨论。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德两国在政治和媒体领域的跨文化对话,焦点集中在中德两国媒体对对方的报道方式和内容上。下萨克森州议会前议长首先发言,他责问德国媒体为什么热衷于片面报道中国,在全世界同经济危机作斗争时只有以马克思学说为基础的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模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过去半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可能在拯救资本主义世界,而德国媒体对此报道很少,说明德国媒体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二是对中国了解甚少,现在到了德国媒体认真学习和改变的时候了。他的发言引起全场的掌声。
       奥尔登堡市市长则表示,该市与中国各方面关系发展很好,但在市议会辩论时有人却总是拿中国问题发难,如人权、民主、言论自由等。媒体报道对此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中国问题已成为我们德国人自己的问题了。
连玉茹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德国一些媒体把对苏联和前东德的憎恨转移到中国,甚至把2008年奥运会与希特勒时期的慕尼黑奥运会相提并论是一种无知、猎奇,对中德关系有很大破坏性。《欧洲新报》陈茫总编认为德国媒体在日常尤其是在奥运会期间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更多的体现了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无知和不尊重。
《明镜周刊》记者Lorenz反驳道,新闻报道尊重的是普通人,不需要尊重当政者、政府和官员。姜锋对此回应到,尊重他人的人格包括当政者和官员们的人格应是基本的道德修养,当然也应是媒体人的做人和职业标准,没有对他人人格和事实的尊重就不会有有见识的批评,没有尊重,媒体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反映。中国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德关系总体密切;良好,但德国媒体的反应过于消极、不符合事实。姜锋认为,媒体报道应该尽可能的反映现实,社会中积极的一面还是主要的,现在德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恰恰不能反映中国的现实,所谓批评中国的声音让人不愿意听,反而为双方的正常沟通添加了障碍,这就失去了德媒体主观上批评的意义。
       凤凰卫视评论员邱震海认为,目前德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定位不准确,因为中德两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目前对中国过多的负面报道主要由于德国受自己历史的阴影和负担造成的,随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报道的负面消息为主的状况有望逐渐改变。
        一名德国听众对此表示认同说,德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没有因为民主德国的消失、苏联的解体而变得客观起来,反而把对二者的固有印象强加于中国,这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或还没有勇气和能力从冷战、人权和民主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重新认识中国、感知世界,是德国媒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否则,德国媒体将在非常活跃的两国关系网后面消亡。
听众中有人提出中国的民主问题、环境问题,奥尔登堡市长回应说,德国人不需要同中国人讲他们的环境问题,他们对自己的问题认识得比德国人更清楚,而且也做得多。姜锋回应说,民主与自由没有固定的模式,西方国家曾把普选作为民主的核心标志,认为只有普选才是民主;过去几年,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学习西方进行了大选,但西方国家并不认为这些国家就是民主国家。在中国,民主有自己的定义和实践。他以自己被任命为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需要公示和征求社会意见为例说明中国有自己的实践民主的模式,这种务实的民主模式西方国家还没做到;中国过去三十年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让中国人享受了人权与民主,因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毕竟是政治的根本内容。中国的发展,包括民主模式的发展,可能是为西方提供了一个重新反思和定义固有民主概念的机会。
      《世界报》记者Ehrling表示,如此直率的与媒体的对话他在中国还没有经历过,如果有,他肯定会写一篇长篇报道;由孔子学院组织的这次研讨会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这表明中国希望让世界了解自己,世界也愿意与中国开展对话,孔子学院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了很好的平台作用。
        一位女听众在发言中表示, 这场对话不是近年来中德媒体间常见的法庭式、攻击和伤害性的相互辩护和谴责,而是坦率互动,引人深思,具有建设性的效果,今后应更多开展这样真正的对话,而不是各自的独白。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