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交流       留学服务     人才工作        汉语推广 Study in China 联系我们
首页 > 最新动态 >

留德学生学者座谈德国教育

发布日期:2008-11-25  浏览数:4714  信息来源:
 

文章来源:驻德使馆教育处

        2008年8月31日下午,部分留德学生学者会集驻德使馆教育处,就德国教育发展和趋势进行座谈。与会人员围绕着德国教育发展历程、特点、优势、发展趋势及近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等主题展开讨论,也分析了我国教育的国际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目前在柏林洪堡大学做研究的彭正梅教授从“BILDUNG”概念入手,分析了德国教育的特色。他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把德国教育,特别是战后德国教育分为几个阶段。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批判性教育学时期,八十年代现代新保守主义者则提出“对民族教育的认同是出于民族情感因素,而非用理性认识和批判”。耶那大学师范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生丁勇以认识水为例,介绍了耶拿试点学校(JENAPLANSCHULE)的理念,强调教育过程不是教(LEHREN),而是学(LERNEN),是让学生学习生活、学习职业、学会学习,使学校和社会融通,社会成为学校的有机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认识世界,养就社会和职业能力。洪堡大学的博士生陈正则从新学习文化背景来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认为教师更应是一种指导者,而学生应更多地从反思和启迪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柏林自由大学的许小红重点分析了德国PISA成绩落后的原因,如制度因素、外国学生比例高、过早分流及联邦制等。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杨秋宁从一个主意到实现的过程阐述了创业教育对个人成长及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而创新则来自于对别人的关心和社会责任。来自德累斯顿大学的吴迪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辽河油田企业培训模式,分析了如何运用德国双元制的有效成份,使其在中国企业中开花结果。如针对中国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的现实情况,引入了CBT培训模式(CONCEPT BASED TRRAINING),并介绍了该企业下一步的培训计划。

        座谈会上,大家还对教育处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如“教育制度的竞争力应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在教育全球化趋势下如何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控”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教育处姜锋公参就座谈会作了简短的小结。他表示,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各国教育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辨证地和历史地分析,很难笼统地判断优劣。德国教育制度因联邦制更是错综复杂,但贯穿始终的是教育危机感,把教育放在关乎民族存亡的天平上,目光紧盯他国优势或国际趋势,教育改革的讨论和实施从未休止,近年来放弃传统的大学学制而引进英美高教理念和学制体系是个深刻的自我否定的过程,被许多著名教育家称为“痛苦的”过程,但这体现了改革的勇气,实践证明是提升了德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类似的情况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都有。请大家以自身专业为出发点,研究这几年德国教育深刻改革的特点、做法,找出其政策和实践层面上有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实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向国内介绍,供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参考。各位学者学习和研究德国教育,落脚点还是中国,所以,请大家积极关注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讨论、政策和实践,这样能够更准确地找到在德学习和研究的定位,提出有益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观点。
 

 


驻德使馆教育处

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Abteilung für Bildungswesen der Botschaft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